秦皇岛港:从煤炭枢纽到多元旅游区的华丽蝶变

日期:2025-10-09 09:28:09 / 人气:9



国庆节当天,200余名航海爱好者驾驶76条挂着五星红旗的风帆船在秦皇岛港口工业旅游区下海,蓝色海面上红色风帆星罗棋布,这一活动已持续6年。这片充满活力的海域,见证了秦皇岛港从煤炭运输枢纽到多元化发展的伟大蝶变。

昔日辉煌:煤炭运输的核心地位

秦皇岛地处渤海之滨,沿海地区全年风力较大,且无南方台风天气,每年有6 - 7个月适宜帆船下海。然而,在帆船运动兴起之前,这里曾是忙碌的煤炭运输港口。秦皇岛港拥有21个煤炭专用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1.93亿吨,是“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的终点站。2024年,秦港股份下属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和黄骅港共实现货物总吞吐量4.14亿吨,其中煤炭吞吐量2.08亿吨,秦皇岛港吞吐量为1.8亿吨。2007年,秦皇岛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2亿吨煤炭输出港,年输出煤炭长期占全国沿海港口下水煤炭总量的40%以上。

秦皇岛港的兴起与它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密不可分。1898年,清光绪皇帝钦准在秦皇岛自行开埠建港,这里成为近代以来北方唯一一个自开主权口岸。它是天然不冻良港,距离北京不过数百公里,且离中国第一座煤矿——开平煤矿更近,产自该煤矿的煤炭可经由津榆铁路顺利从秦皇岛港下海。港口与铁路在秦皇岛交汇,使得往来人口逐渐增多,秦皇岛也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大城市。长期以来,秦皇岛港都是国内主要的煤炭运输枢纽,作为“西煤东运”的关键通道,大秦铁路在30年间累计货运量突破了90亿吨,其中大部分是煤炭。

转型挑战:煤炭业务萎缩与城市发展矛盾

近年来,秦皇岛港的煤炭业务面临着诸多挑战。2023年、2024年秦港股份煤炭吞吐量连续两年下滑,2024年年报显示,煤炭作为公司主力货类,受进口煤冲击、主产地减产、新能源发力等因素影响,秦皇岛港煤炭吞吐量有所下降。同时,煤炭货运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秦皇岛市内铁路线纵横交错,城市被铁路分割,形成了“铁路跑城内,公路走城外”的格局。铁路对市民生活产生了诸多不便,如“道南”市民出行困难,“出道南,难于上青天”的说法在居民中广泛流传;市区西侧的“小铁路”影响了东西向通勤;市民下海的沙滩被分为东山浴场和西浴场,且互不连通,出行较为麻烦。

此外,秦皇岛港是市内最大的企业,承接了大量市民就业,若关闭秦皇岛港,势必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关于秦皇岛港应继续运输煤炭还是转型,长期是本地争议的焦点。

蝶变之路:“西港东迁”与旅游区崛起

为了应对挑战,2006年,秦皇岛市提出“西港东迁”设想。将西港区的煤炭、杂货等生产功能转移至东港区,腾退近400公顷土地及4.5公里海岸线,推动港口从单一能源输出向综合物流枢纽转型。东港区则在西起秦皇岛港煤五区、东至沙河口的1.7公里海岸线上,集中建设以杂货、集装箱为主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港区,承接生产运输业务转移,且东港区距离大秦铁路更近,铁路线路能尽量并行排布。

2013年,秦皇岛港西港区正式停止运营;2018年,港口旅游工业区正式开园。出于工业遗址再利用的考虑,港口旅游工业区将原先的铁路、码头、航标塔等都改建成了“打卡点”。在“铁路花海”,游客可以脚踩枕木或铁轨,感受真实的铁路线,也能在铁路旁与花海合影;在港区甲码头,大型运煤船旁是此前的秦港铁运公司1号楼调车场,港区乙码头的码头吊机仍伫立如初;港区工作船码头被重新改建为拥有58个泊位的南山游艇帆船码头,承接教育培训、赛事活动、展览展会、海上休闲观光、海上婚礼等业务,计划打造成为航海教育培训基地和帆船赛事基地;原先深入海中的航标塔被重新命名为“海誓塔”,附近的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港务分公司机械维修车间,被改造为婚庆主题功能组团“海誓花园”,婚礼仪式可在海边举行。

曾经,游客来秦皇岛主要是打卡阿那亚、北戴河等知名旅游景点,或探访山海关古城、老龙头等古迹,主要交通枢纽秦皇岛站位于市区,前往北戴河或山海关需转车。而如今,港口工业旅游区开放之后,秦皇岛海岸的旅游景区连成一片,从西向东皆是“打卡点”,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旅游体验,秦皇岛港也实现了从煤炭枢纽到多元旅游区的华丽转身。

作者:耀世娱乐注册登录官网




现在致电 TG: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