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太空基础设施加速成型:“星算”计划02组星座解析

日期:2025-10-19 16:34:45 / 人气:3


10月15日,在泰安市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暨“星算”计划02组星座合作大会上,国星宇航“星算”计划02组星座正式发布,单星算力突破10P的“天秤-10”卫星同步亮相,多项产业合作项目也现场达成签约。这一事件标志着全球人工智能太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一、“星算”计划: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部署的跨越
“星算”计划02组星座的研制部署已步入全面推进阶段。今年5月14日,“星算”计划01组星座成功发射,先期发射的12颗计算卫星均具备太空计算和太空互联能力,成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此次02组星座的正式发布,意味着“星算”计划实现了从首发技术验证到规模化部署的阶段转变,可覆盖全球的人工智能太空基础设施正加速成型。
大会现场发布的自主研发新一代计算卫星平台——“天秤-10”,单星算力突破10POPS(每秒1亿亿次),为太空计算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算力基础。
二、太空计算:与地面计算的核心差异
通常情况下,卫星需先将数据传回地面,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进行解析。而太空计算是将计算资源部署在空间平台上,通过卫星等太空基础设施直接实现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智能决策。
与常规地面计算相比,太空计算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减少地面依赖,降低对地面数据中心的传输和处理压力;二是降低信息时延,无需将海量原始数据传回地面,可直接在轨处理并回传结果;三是提升全球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尤其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的场景,例如卫星拍摄的高清图像可直接在太空分析,仅回传关键结果。
三、算力“上天”:破解地面算力困境的战略选择
当前人工智能行业对算力需求激增,算力已成为其发展的核心“燃料”。OpenAI CEO奥特曼曾透露,用户多说一个“谢谢”就会使ChatGPT成本增加数千万美元;海外研究机构报告显示,以英伟达H100为核心的AI服务器一次普通查询耗电约0.3Wh,每47次提问所耗电能可充满一部iPhone 14 Pro Max。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总耗电量将突破1万亿度,接近日本全国年用电量。
太空为算力提供了独特的能源与冷却优势:一方面,太空中无臭氧层过滤,太阳辐射更充足,且无雨雪天气影响,可依靠太阳能为算力设施提供持续能源供给;另一方面,算力设备冷却成本极低,谷歌2022年数据中心需约1970万吨冷却水(相当于1.36个西湖),而在轨算力节点除发射和维护外,几乎不受能源与设备冷却的长期约束。
更关键的是,卫星可实现“天数天算”,传统遥感需将海量影像传回地面再分析,延迟高、成本重,而太空计算能让卫星获得数据后在轨计算、分类并直接回传结果,这对灾害监测、环境预警等场景意义重大。因此,太空算力成为不少国家破解地面算力能源、散热困境的战略性方案。
四、国内外布局:太空计算迈入工程化落地阶段
我国已将发展空天信息产业、推进卫星互联网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建设纳入数字中国等多项国家战略。今年7月,中科星图与中科曙光签署合作协议,携手研发高端太空计算芯片和模组,支撑“天数天算”以减少数据传输延迟。
国际上,欧盟已花费200万欧元(约合1560万人民币)进行论证实验,证明太空算力的可行性;美国佛罗里达州的Lonestar Data Holdings公司计划将算力中心建到月球;美国科技公司Starcloud提出建设首个千兆瓦级别太空数据中心;英伟达、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也加快在低轨卫星互联网、芯片等领域的布局。国盛证券分析称,太空算力已从概念验证逐渐迈入工程化落地阶段。
五、挑战与展望:多方协同推动产业发展
尽管太空计算潜力巨大,但相较于常规地面计算,仍面临诸多挑战。中科曙光总裁历军指出,将相同算力部署到太空成本大幅提升,现有CPU等器件受宇宙射线影响可靠性降低,能耗、算法等技术需按太空要求重新设计。中科星图副总裁郝雪涛则表示,受卫星体积、重量和能源供给限制,在轨部署算力有限,星间链路与天地链路在高速、低时延和安全传输方面仍需突破。
太空计算作为未来潜力产业,将伴随我国商业航天可重复使用火箭的重大突破及低成本、批量化卫星制造能力的发展而进步。未来需在政策引导、核心技术创新、标准制定等方面汇聚多方力量,推动上下游企业深度协同,不断拓展太空应用的边界。

作者:耀世娱乐注册登录官网




现在致电 TG: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