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一场从开局就注定溃败的司法叙事溃堤
日期:2025-07-10 14:10:11 / 人气:5

7月9日晚间,电视剧《以法之名》以付费直通大结局的方式仓促收场。作为长期关注影视行业的评论者,我本不对这部作品抱有任何期待——此前已多次撰文分析其质量问题。但出于对电视剧行业现状的忧虑,我最终选择付费观看大结局,试图寻找可能的转机。然而,当屏幕暗淡下来,我不得不承认:《以法之名》的大结局争议只是表象,这部作品从叙事逻辑的根基上就已经崩塌。
一、叙事逻辑的全面溃败:反派动机与犯罪经济学的不可能三角
《以法之名》声称要讲述一场围绕矿产资源争夺的法律正义之战,但其核心叙事却建立在一系列难以自洽的逻辑沙丘之上。反派们不惜一切代价侵吞万海矿产的动机首先就站不住脚——这个矿藏并非不可替代,剧中明确交代反派完全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在其他地区获取同类资源。这就构成了第一个叙事悖论:当犯罪成本远高于预期收益时,一个具备相当商业头脑的反派集团为何还要铤而走险?
更令人费解的是犯罪成本核算的彻底失衡。剧中反派们虽然展现了腐蚀官员的能力,却刻意回避了一个基本问题:他们投入的腐败成本(包括金条等实物贿赂和关系经营)是否真的低于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矿产的成本?这种对"犯罪经济学"基础概念的忽视,使得反派的所有行为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注定亏损的生意。编剧似乎忘记了,真实世界的犯罪需要起码的"商业可行性"支撑。
二、人物弧光的彻底坍塌:被简化的腐败动力学
在人物塑造层面,《以法之名》同样暴露出惊人的幼稚病。剧中最大反派——男主角岳父的堕落轨迹尤其经不起推敲。编剧试图用"儿子车祸被顶包"作为其被胁迫的初始动机,却忽略了几个关键问题:一个有能力从监狱捞人的司法系统内部人员,为何偏偏对儿子撞人这样的普通刑事案件束手无策?这种能力与处境的极端不匹配,使得整个胁迫逻辑显得荒谬可笑。
更成问题的是对"被迫腐败"这一命题的处理。剧中几乎所有堕落官员都被简化为单纯的受害者形象,这种处理虽然规避了直接描写腐败官员的道德困境,却也消解了司法斗争应有的复杂性。当每个腐败者都只是被胁迫的棋子时,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就沦为了一场没有思想深度的力量游戏。
三、司法叙事的业余化:法律专业性的全面缺席
作为一部以法律正义为主题的剧集,《以法之名》在司法专业知识上的匮乏令人震惊。万海案从有罪到无罪的戏剧性转折本应是展示司法纠错机制的绝佳机会,但剧中却从未清晰交代初始有罪判决的法律依据。观众既看不到被腐蚀法官如何歪曲法律条文,也观察不到翻案过程中具体的法律辩论过程。这种对司法专业性的刻意回避,使得整部剧沦为了一场没有实质内容的正义表演秀。
对比《人民的名义》等成功作品,《以法之名》的问题恰恰在于它既想表现司法斗争的复杂性,又缺乏呈现这种复杂性的专业能力。当编剧试图用"注水剧情"填补专业空白时,作品的质量崩塌就成为必然。
四、行业反思的真正起点:烂剧生产链的集体责任
《以法之名》的大结局争议引发的热搜,表面上是观众对单一作品的不满,实则折射出整个电视剧行业的深层危机。从编剧的业余化写作,到制作方的急功近利,再到平台方的流量至上逻辑,这部作品的失败实际上是整个产业链条集体失职的结果。导演带头反思固然可贵,但如果不能推动行业层面的系统性改革,类似的"烂剧"仍将继续吞噬观众对国产剧的信心。
在这个意义上,《以法之名》的价值或许恰恰在于它成为了一面照妖镜,清晰映照出当前影视创作中存在的种种病态。当一部声称要弘扬法治精神的剧集本身却充斥着逻辑谬误和专业硬伤时,它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的成败,成为观察行业生态的一个病理样本。
电视剧的不景气从来不是观众的选择,而是创作者们日复一日生产烂剧的自然结果。《以法之名》的溃败提醒我们:唯有重建对专业的敬畏、对逻辑的尊重,国产剧才可能走出当前的困境。否则,我们终将亲手毁掉观众对影视艺术最后的信任与期待。
作者:耀世娱乐注册登录官网
新闻资讯 News
- 66 岁郑裕玲重庆之行尽显接地气,...07-10
- 邓紫棋出道17周年之际申请注册多...07-10
- 《以法之名》:一场从开局就注定...07-10
- 谭咏麟再当伯乐!携 “老六兄弟”...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