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歌手》的海外歌手,现在怎么样了?

日期:2025-08-04 17:15:24 / 人气:10



在《歌手》舞台上,国际面孔愈发“卷”了。自茜拉在《我是歌手第二季》崭露头角后,越来越多海外歌手试图通过这个舞台吃上内娱流量蛋糕,竞争也日益激烈。然而,聚光灯熄灭后,他们的演艺事业并非都一帆风顺。

《歌手》系列海外歌手概况

自2013年《歌手》开播以来,共有27位非华语区海外歌手登上舞台,覆盖12个国家。其中美国歌手最多,有8人;韩国、日本次之,分别为4人和3人;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加拿大各为2人。排除帮唱和袭榜歌手后,实质参与竞演的海外歌手有16位,数量呈阶梯式增长,从最初一季一位,到第五季(2024)的3位,再到第六季(2025)的4位。

后《歌手》时代海外歌手的生存图鉴

回归本土型

以Jessie J、KZ·谭定安、波琳娜·加加林娜、MISIA、香缇·莫等为代表,他们资历深厚,有一定国际声量,参加节目多是在事业平台期寻求增量,收割红利后回归本土或国际战场,无深耕内娱的长远规划。
 • KZ·谭定安和MISIA Spotify粉丝量达百万级,波琳娜·加加林娜曾担任《俄罗斯好声音》导师,香缇·莫与惠特妮·休斯顿合作过,他们在节目后“无心恋战”。

 • Jessie J与《歌手》互相成就。参赛前她4年未发专辑,人气下滑,深圳演唱会票房遇冷。但在《歌手2018》夺冠后,她重启中国巡演,去年还专为中国市场打造巡演,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5000万,斩获16个全网热搜。她肯定《歌手》的价值,投资跨境MCN公司,还登上《亚洲新声》舞台。

高开低走型

以茜拉、迪玛希、凡希亚等为代表,他们国际声量有限,借节目在内娱打开知名度,获得商业成功,但后期热度随节目光环减弱而式微,与内娱若即若离。
 • 茜拉和迪玛希是节目早期红利受益者,事业重心向内娱偏移。迪玛希发行中文歌、开演唱会、演唱原声带主题曲,如今只能在特定活动中寻找存在感。

 • 凡希亚去年凭借实力在节目初期走红,成为热搜常客,拿下品牌大使、献唱原声带。但节目热度消退后,她发展势头乏力。今年2月广州首场个人演唱会票房遇冷,票价跳水,上海站取消,成都站门票销售不佳,只能辗转音综。

黯然退场型

以郑淳元、黄致列、克里斯蒂安·科斯托夫、露西娅等为代表,他们或短暂辉煌后销声匿迹,或未激起市场水花,消失在内娱。
 • 克里斯蒂安·科斯托夫在《歌手》第三季第六期被淘汰,发行两首中文歌后停止活动。

 • 露西娅在《歌手》第五季第八期冲榜失败,未维持热度。

 • 黄致列参加完《歌手》后年度代言费曾达千万级,但2019年因“辱华”事件失去内娱市场。

海外歌手的在华生存法则

跨文化演艺事业的特殊规律

海外歌手在内娱发展轨迹差异大,背后折射出跨文化演艺事业的特殊规律。其自身特殊情况与市场环境挑战交织,造就不同发展路径。本土化运营深度、文化属性契合度及政策环境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变量。
本土化运营问题

 • 团队运营:本土化运营不利是首要障碍,团队资源配置不足、发展规划缺失、后续投入中断等问题制约发展空间。如迪玛希与黑金经纪合作不愉快,合作破裂后人气回落,新单曲反响不佳。

 • 文化属性隔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及内容策划适应性是难题,导致部分歌手核心竞争力不足、市场定位偏差。凡希亚演唱会遇冷,因作品储备少、票价高、文化差异大限制受众范围。

 • 政策原因:政策风险是海外艺人面临的挑战,政治敏感度和言行自律是生存底线。如韩国歌手因黄致列“辱华”言论,发展通路几乎被堵死。

“来华淘金热”是否可持续

规则变化与挑战

随着算法与流量时代到来,内娱市场规则改变,流量为王、话题至上,内容需更具刺激性和差异化,人设要鲜明。海外歌手来华门槛升高,单纯靠才艺“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结束。
独特价值与成功可能

内娱市场能提供独特多元价值,如声名、商业回报、撬动全球市场的支点和职业履历。部分海外歌手虽节目热度退潮后影响力回落,但能借助综艺提升知名度也是成功。如凡希亚虽作品单薄,但来华获得开个人演唱会机会。
未来趋势

海外歌手“来华淘金热”将驶入深水区,专业化和本地化程度是成败分水岭。有强大本地化运营能力和深刻市场理解的公司将提供全链条支持。流量泡沫褪去后,市场将回归理性,具备“硬实力”的海外歌手才可能拥有更长艺术生命周期和更高商业价值天花板。

作者:耀世娱乐注册登录官网




现在致电 TG: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官网 版权所有